“一元一串”芒杏烧烤火了的背后:年轻人都回来了
+ 收藏

  芒杏

  像往常一样开启新春的一天

  不同的是

  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

  不仅起的早

  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勤快

  芒杏

  芒杏是云南边境

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

  芒市城郊的一个小村子

  这里曾被称为“七星傣寨第二星”

  名不见经传

  直到有一天

  “一元一串”成了这里的代名词

  才让芒杏彻底火了

  芒杏的烧烤有两大特点:

  便宜、等待

  城里人愿意把车开到这里

  从下午两点等到四点

  人均消费30元吃到爽

  烤的人和吃的人

  似乎都已分不清白天和黑夜

  杨召柳是“芒杏邵家烧烤店”的老板娘

  她与扬着蒲扇、磕着瓜子、追着肥皂剧的老板娘不同

  从早上6点开始

  买、洗、腌、串、烤,一气呵成一样不落

  一忙就到了下午7点,有时会更晚

  尽管累了一天,但能从苦中找到甜

  在她疲倦的脸上依然能看到灿烂的笑容

  中午12点,杨召柳的妹妹把串好的烧烤食材放进冰箱。然后开始调蘸水,芫荽、腌菜膏搅拌搅拌,秘制调料一搅和,三大盆腌菜膏、辣椒酱、醋蘸水便做好了,分别用薄膜封起。“蘸水是烧烤的灵魂,好多人就是冲着它们来的。”上扬的嘴角掩饰不住她心里的窃喜。

  杨召柳20岁不到就嫁到邵家

  精心打理农田里的玉米、无筋豆

  一年下来,总算解决温饱

  2006年

  杨召柳和丈夫开起了芒杏第一家烧烤店

  刚开起的烧烤店名声不大

  因靠近路边

  倒成了寨子里人们茶余饭后聚会的场所

  杨召柳从桌上添了一碗饭几大口下肚,熟练地抓起搭在桌边摇头晃脑的小孩背起来,“娃娃想睡了,背着好干活。”粉嫩透红的脸蛋着实看不出杨召柳已45岁,而背上4岁的娃娃则是她的小孙子。

  2018年

  10年过去了

  前面芒晃村农家乐生意开得红火

  后面回贤村乡村旅游搞得火热

  位于旅游线中间点的芒杏村

  顺势搭上乡村旅游的快车

  吸引了一大波人来

  而邵家“一元一串白天烧烤”

  凭借着热情朴实和好吃不贵的好口碑

  收获了大批“粉丝”

  与它有关的许多人和事

  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

  杨召柳说,忙起来的时候,周围都是人,全家上阵都显得人手不足,一空下来就得赶紧多备货。生意好的时候,每天销量可达4000多串。

 

  下午4点

  从“芒杏村”的石碑旁

  沿着大路往里走

  “二摆白天烧烤”门牌格外吸睛

  自家房子改成的烧烤店不大

  院子里10多张折叠小圆桌

  满满当当坐满了人

  二摆一支手翻转着在烧烤架上烤串,另一支手扇着扇子。夹杂着“咯咯咯”的笑声:“自己当老板,总比打工强。”

  2018年

  二摆看到村里人卖烧烤收益不错

  便也心热起来

  辞去外地2000元/月工资的工作

  回到家乡开起了烧烤店

  两年下来,二摆后来居上

  成了芒杏烧烤“顶流”

  二摆身形有点胖

  肥肥的脸上被炭火烤的大汗直流

  说两句话就“呵呵”笑起来,眼睛眯成一条缝

  “对现在的生活,挺满足的。”

  于他而言,留在家乡内心终归是踏实的

  “打工一个月的工资,我现在几天就赚到了。”二摆介绍道,自己做的烤串,除了供应店里,也有城区的烧烤店跟他进货,但是无论烤或不烤,都是一元一串出售。但这些烤串进了4公里外的城区,身价却翻了翻。

  如今

  二摆家的生意越来越好

  他正盘算着开个更大的店

  芒杏村是一个传统的傣族农业村

  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的玉米、无筋豆等

  或是外出打工

  现如今,芒杏村开起了16家白天烧烤店

  还有正筹备开店的

  农户家的蔬菜逐渐实现村内循环自销

  生意好了,外出打工的人回来了

  老人也有了每天60—80元不等的收入

  白天烧烤的旋风,使乡村发生了改变

  除了给村民们带来经济上的回报

  也影响了老百姓的思维方式

  把芒杏村“一元一串白天烧烤”做成响当当的招牌

  有人分析过芒杏烧烤村走红的原因

  因为它价格便宜、食材新鲜?

  好吃不贵?

  因为它离城区近?

  因为老板热情、实在、人情味浓?

  我想,都有吧!

  所有的美食吃到最后

  如果仅仅是食物

  它可能都有点寡淡,余味不足

  一定要吃出人味,吃出情意来

我要说两句
| 退出
畅言一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