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伞伞,白杆杆,雨季一到,诸菌皆出,各有风味,云南人也总结出自家野生菌美味金字塔。其中,处在金字塔顶端的,就有这鸡枞菌。
众所周知,八月是野生菌的全盛时节,红如胭脂、青如苔藓、褐如牛肝、白如云朵、各色菌子俯拾皆是,但因对鸡枞的喜爱,他们偏称八月的雨是“鸡枞雨”。
在云南
大家看着蚂蚁堆
追着雨水吃菌子
鸡枞的生长环境和方式,决定了其产量的稀少。它只与天然森林的蚁族共生,一般长在白蚁窝旁,少数也会从黄蚂蚁或黑蚂蚁的窝旁长出来。
蚂蚁的分泌物为鸡枞菌丝体发育提供养分,蚂蚁窝的松散通道结构又为菌丝体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排水性,菌丝体也会分泌含糖液体给蚂蚁提供食物。两者相互影响,自成小环境,热量、温度、湿度变化、土壤酸碱度都与它处略微不同。
所以人工很难种植出天然鸡枞,从7月到9月中旬,采菌人寻寻觅觅,踏遍山林,每年只采摘这一季。待雨季过后,便没有了机会。
同时,采摘鸡枞的难度也很高。摘走地面的子实体后,不但要小心翼翼恢复现场,还要保护好地底的菌丝。发现鸡枞菌后,要用一根一头削尖的木棍,沿其周边慢慢撬动将其取出。其中奥妙在于力的施展,既要轻松快捷,又要保证鸡枞菌地下菌杆的完整。
菌季终结
鲜的油鸡枞一出
九月就有了盼头
九月是云南雨季的末尾,也是菌季的终结。好物不常在,味觉的贪恋仍要继续,为了保存鸡枞的美味,云南人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尝试。还好油鸡枞这种经典的料理方式,能够让鸡枞的清甜在烟火中得到提炼和保留。
鸡枞紧实的质地,使其可以经受大多数菌子无法承受的热油熬制,油香点化着菌子的清香,随着热油慢熬,越久越香。油熬后口感也更有嚼劲,独特适口。
■鸡枞原料
天然野生鸡枞鲜嫩度和含水量适中,更适合用来制作油鸡枞
■佐料选材
香油或菜籽油,红辣椒,草果,花椒,大蒜
■手工撕条
鸡枞娇嫩敏感,刀切会破坏菌丝体的结构。它需要人工反复清洗三遍以上,还要人手一颗颗撕成均匀的条状。
■文火油熬
因每日天气与温度不同,每批鸡枞的水分含量也不尽相同。只有根据鸡枞状态调整烹饪时长,才能让成品的口味及干湿程度恰到好处。
文火慢炖中,鸡枞的鲜香迁移到热油中,油香与菌香混为一体。对于云南人来说,不管是米线、白米饭、炒饭还是上面山茅野菜,只要有油鸡枞佐餐,人人都能满足地消灭一大碗的食物。
米饭上蒸腾的热气,能够加速油鸡枞香气的挥发,鸡枞独有的清甜味道,与稻米的香气混合,鲜甜嫩滑,松软的口感还包裹着一丝肥厚的嚼劲,竟比肉还好吃。
在吃面的时候夹上一点油鸡枞,遇到热腾腾的汤面,一碗普通的面,立刻华丽变身,鲜香毕现。
鸡枞油是比香油更让人欲罢不能的存在,它能很好地提鲜,让美味更上一层台阶。即使是没有胃口的人,也能食欲大增。所以,吃完鸡枞后,将油留下,可放入家常的饭菜汤羹中,别有一番滋味。
来源:谁最中国 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