丙午街赶集,深度游芒市的绝佳方式!
+ 收藏

  不论是传统的乡野集市,还是如今盛行的创意集市,总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人们探寻一番。集市,作为烟火气的代名词,除了本身具有的多元性,秩序性与流动性让它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场域,引人入胜。

  图片来源:小红书@Phoebe

  地处西南边陲的德宏州芒市丙午街,每五天一次的集市,汇集了来自周边村寨的少数民族。傣族、景颇族、德昂族,阿昌族、傈僳族(以傣族、景颇族为主)将丰富多样的山野食材、服饰布料、农耕工具带到集市上交易。物产、风俗与人文,在这里定期上演,为每五天一次的赶集日注入了可持续生命力。它是既定的仪式,也为驻足的旅行者提供生生不息的灵感源泉。

  每五天仅有一次的集市,让街天充满了期待。摊主们为了这一天,起早采集食材以确保其新鲜。也有人专程赶来,只为了要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稀豆粉饵丝。丙午集市,就像一本凝聚了少数民族智慧的百科全书,来自不同民族的语言与服饰、手工艺、特产、草木鲜花、虫鱼家禽倾数奉上。

  前来赶集的人们三三两两骑着摩托着穿行而过;穿着艳丽且服饰统一的妇女们,在布料摊前挑选下一次集体出行时要准备的服饰;一大早就有烧烤摊飘来阵阵香气;好奇的旅行者用镜头记录下烟火气。有秩序的集市美感在农夫的吆喝声中勾勒出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……

  图片来源:小红书@香绮梨子

  undefined

  图片来源:小红书@小川迦蓝

  手工藤编箩筐、背篓、凉席、鱼篓、簸箕、提篮、蒲扇、舂桶,汇聚了当地人的手工技艺。往往在最纯朴的现实场景里藏着古老的民问智慧,稍加留意你会发现那些被收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宝藏,其实就在我们身边。比如:傣族文身习俗,傣族竹编工艺,景颇族服饰制作技艺,傣族“喃咪”“酸笋”“青苔”“猫耳朵”“泼水粑粑”系列菜品制作技艺,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。

  德宏因海拔、土壤、气候等复杂的地理优势,孕育了当地漫天遍野的食材。农夫将山野间最新鲜的野菜瓜果采集到早市上,从街头到街尾有序排列开来,似乎让人嗅到了从泥士中吐露的芬芳,而这些便是这片士地留给人们最丰盛的馈赠。食物,讲究地道、时令与新鲜。在丙午街的集市上,许多叫不出名宇的食材,被当地人用不同的烹饪手法制作出可口的美食,比如较常见的:烤、舂、包烧、凉拌等方式。

  图片来源:小红书@maeil 煤

  糯米,是大家比较熟知的菠萝饭、竹筒饭的主要材料,但在丙午街集市上,“变”成了更接地气的「泼水粑粑」,由糯米、糖、芭蕉叶包裹制作而成,是傣家节日佳品。

  在菜市场周边的店铺里,你还可以买到来自泰国、越南、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特色零食,如泰国榴莲糖、越南菠萝蜜干、缅甸酸角片,还有很具年代感的化妆品、洗护用品。

  芒市丙午街赶集,深度游的绝佳方式

  抽空来体验一次吧

  德宏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董绿叶 杨晓玲

 

我要说两句
| 退出
畅言一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