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“勐戛印象”始于1994年秋天。只身来芒市求学的我跟着班主任去三仙洞游玩,我满心期待,这可是芒市的“著名景点”呀!
三仙洞属于勐戛镇,翻译成傣语就是金贵的坝子。当时条件很差,我们只能站在东风大货车的拖斗里。路越来越狭窄,越来越颠簸,我们紧张地扶着铁栏,扶到手疼,最后索性全部坐下来,堆挤在一起,任由车子上下左右地甩,颠簸了3个多小时才到达三仙洞。从此,颠簸且风尘四溢的坑洼路这样大失所望的“勐戛印象”已刻在我的脑海里。
时隔20多年,因脱贫攻坚入户走访我再次踏上勐戛。刚坐上车的我,那段记忆隐约浮现在眼前。一路顺畅,路边的茶地犹如绿地毯,一直延伸到天边,让我浮想联翩。“到勐戛了!”司机的一句吆喝,看着眼前的景象,让我惊奇万分,坑洼随着时光流逝已不复存在,顺畅的道路及街道两边耀眼的党旗,让我看到了美好的勐戛。
龙海子 杨帮庆摄影
勐戛镇的李周富镇长介绍,2016年以来,国家围绕解决贫困群众“两不愁三保障”目标所实施的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政策以来,勐戛镇在短短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如今,在政府大院宣传栏上醒目地写着:勐戛镇的总目标:强基、富民、和谐、文明。思路:生态环保立镇、科技教育兴镇、产业发展强镇、文化旅游活镇、综合治理稳镇。产业发展思路:稳粮、强畜、扩桑、优烟、改茶、导菜、抓果、推渔。再看看勐戛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表,都以亩、吨、万元为单位,农户的增收也是以万元为单位,那些数据,展现出勐戛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在脱贫致富路上的美好图景,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一个都不能掉队,一个民族都不能少。”
我们迫不及待走进这片金贵坝子的腹地,直奔农户家里。带我们去村子的是大新寨村委会范绍波主任,黝黑泛红的脸盘布满皱纹,嗓音洪亮。半坡村以位置而得名,光照充足,适合发展蚕桑。我们走进建档立卡户杨乔宝的家,这是一户特殊的贫困户,户主、妻子和弟弟都是残疾人,只有女儿身体正常,女婿是缅甸人,房子是通过国家帮扶资金及自筹资金盖的新房。这个缅甸女婿是杨家脱贫路上的顶梁柱,他养了3头牛、十几头猪,还养了蚕、盖了蚕房。我问他,现在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的?他告诉我,生活上倒是没什么,考个驾驶证是他最大的心愿。走进杨乔宝家堂屋,墙的正中心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画,沙发上睡着两个多月大的孩子,这一幅画面,令人动容。
从杨乔宝家走出来时,突然下起雨来,难得一场夏雨送来一丝丝凉爽。大雨落在水泥地板上,雨水反溅到鞋子上,但鞋子只是湿而不脏,村里的水泥路真干净。
范主任说,村民们的梦想,就是有新房住,有好路走。村委会干部和扶贫干部把每户贫困户情况吃透,对症下药,精准施策,只要有共同的目标,大家的心就会热起来,做事就有激情。
一路上,我们先后走进了养殖大户、种植大户和蚕桑产业户家。看着每家每户通过产业扶持,生活越来越好,群众言行举止越来越文明,我不由地想起李镇长说的话:现在的村民们不只在人居环境及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改变,更可喜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提升,幸福指数有了很大提高。
这次的入户采访,我认识了桑蚕产业带头人余林才,他是勐戛镇杨家场村蚂蟥沟村民小组的傈僳族。2015年,脱贫攻坚战打响,政府积极动员村民发展桑蚕产业,只有余林才和另一个农户报名。第一年技术不成熟,收入很少,只有8000多元。余林才没有放弃,汲取经验教训,改进技术,继续养蚕。第二年就有了好收成,收入10000多元。村民看到后改变想法,在余林才的带动下,纷纷发展起桑蚕产业。之后,村里的养蚕户越来越多,收入也逐渐增加,余林才也有了成就感。
正值夏收时节,走进勐戛,看到村民们从崭新的房子里走出,走进田间地头耕耘忙碌,或在山间的茶地里穿梭、劳作。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此起彼伏,各家各户涌向成熟的麦田,收割运送。傍晚,各家骑着摩托车带着家人,迎着微风,有说有笑地回家,这画面如此幸福温馨。想起见李镇长的那天,我问他,能不能谈谈在脱贫攻坚的路上遇到困难而心酸的事,这话似乎触及了他内心深处,他低下头沉默了许久。我想到他所有的艰辛和心酸,还有那些让他欣慰的点点滴滴的成就,瞬间让我明白了“什么是忠于使命,什么是为人民服务,什么又是责任与担当”这简单而质朴的道理。
自古以来,勐戛人会用唱山歌来丰富日子。每逢节日,勐戛山歌,白天回荡在田间地头,夜晚飘扬在山村上空。勐戛山歌有特别的韵味,承载着勐戛人的情感和归宿,幸福而踏实,让人回到了最初的本心。而今,勐戛山歌除了传唱千年的古调,更增添了歌唱时代的新曲:
四季花开龙行雨,百花争鸣朵朵红。
十九大铸中国梦,一带一路暖人心。
不忘初心为百姓,创新脱贫得民心。
中央政策好无边,德宏建设像花园。
花园观花慢慢看,一年更比一年鲜。
勐戛的水好得出奇,勐戛人世世代代保持小河小溪的清澈,给子孙们留下一片青山绿水。捧一捧清冽的泉水,那甘甜直抵心间。走在路上,我逐渐构筑起新的“勐戛印象”,再次听到从远处传来的山歌,就如盛开的野白花,点缀着勐戛坝子,满地芬芳。